原标题:国际范 中国风 武当韵
武当山奋力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
武当山很厚重——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古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很时尚——“武当一梦”解锁了夜游新体验,“九宫八观”VR数字化展示八百里武当胜景,灵溪谷、元和美宿等高端酒店全面丰富住宿供给。
武当山很开放——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省外游客占比超过60%,每年举办国际交流合作活动30场以上,吸引3万名“洋弟子”学习武当武术。
湖北旅游,武当突破。
“将奋力创建具有‘国际范、中国风、武当韵’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当山特区党工委书记师利龙表示,将深入挖掘具有中华“能级”的优秀武当文化,切实做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文章,推动旅游模式从观光向休养、旅行向旅居、节点向全域旅游迈进,在服务湖北支点建设中书写武当精彩。
武当山金顶晨雾。
保护第一,文化遗产焕发青春活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含遗产点49处。
2006年5月,武当山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古建筑及遗址66处。现存古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各类珍贵文物7149件。
武当山特区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范做好传承和开发利用,实施《平安武当三年行动计划》,启动11类109个项目,全面提升武当山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传播利用水平。
武当福地紫霄宫。 (范学锋 摄)
加强文物本体保护修缮。推进紫霄宫建筑群保护修缮、复真观大殿等3项保护修缮工程。启动五龙宫九曲黄河墙、五龙宫南北碑亭等5项保护修缮工程,再现武当山鼎盛时期“九宫八观”建筑格局。
加强文物安防体系建设。建设武当山建筑群监测管理平台,实施古建筑群安防工程,完善古建筑和建筑遗址消防设施,实施自然灾害防范项目,实现重点监测和及时治理。
加强文物周边环境管控。启动“两道一路”建设,有效串联45个遗产点;分期分步对紫霄宫、南岩宫、遇真宫等文物场所及周边环境开展拆除、搬迁、提升、取缔、规范“五个一批”行动,全面提升环境风貌和古建筑群统一度。
为持续巩固保护成果,特区成立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中心,负责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及文献收集与文化研究;与故宫合作成立文保公司,打造专业化文物保护队伍;与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武当山文化遗产教学实习基地;选派干部赴故宫、敦煌研究院挂职学习,提升专业能力。
“武当一梦”炫彩多姿。
创新驱动,七大业态抬升发展标杆
新思路培育新场景,新业态焕发新活力。
入夜,位于武当山高速路口附近的“武当一梦”沉浸式综合文化景区灯火辉煌,一场“仙界迎宾”演出拉开了夜游武当新体验。
“武当一梦”是一个集文化、旅游、演艺于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有《仙界迎宾》《榔梅证道》《养生福地》等10多场沉浸式演出。
走进园区的市井街巷中,小吃摊、酒肆、茶铺、游宴台等鳞次栉比,让游客仿佛穿越古代集市,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氛围。
今年春节开门营业以来,已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游客纷纷表示,武当一梦景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面对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武当山坚持以武当太极、武当功夫、武当养生、武当建筑等四大品牌为抓手,推动文旅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的创新融合发展。
武当太极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隅。
培育“文旅+”新业态。盘活提升存量空间,加强文物的阐释展示展演;做活新型消费场景,支持开设首店、旗舰店、特色店,举办首秀、首演、首展活动;激活夜间文旅经济,依托“武当一梦”“太极之夜”、大岳武当城、玉虚街、太和书院等,进一步丰富文旅体验。
武当武术走向国际舞台。
培育“武术+”新业态。武当武术已先后在法国、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将进一步夯实武当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完善“武术+教学”产业,形成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武术教育产业链;充分发挥武当武术协会44家分会、16家海外推广站点、10余万会员的作用,打造“武术+赛事”产业,办好世界武当太极大会、武当太极拳国际联谊大赛等活动,编撰出版《两拳一械竞赛套路》教材英文版。
培育“康养+”新业态。依托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资源,开发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饮品等系列养生食品;以道家养身、养性、养心、养颜为主题,打造主题民宿、野奢度假、木屋客栈、康养旅游等为主的五龙森林康养小镇;系统开发武当武术、武当膳食等九大特色养生产品。
武当灵溪谷·云野帐篷客度假村。 (范学锋 摄)
培育“住宿+”新业态。加快推进元和美宿三期、灵溪谷帐篷客酒店、鲁家寨森林康养基地、龙王沟樃梅溪谷度假农庄等项目;引进洲际、万豪等豪华品牌,建设超五星级国际度假酒店,大力丰富武当山优质住宿供给。
培育“研学+”新业态。建立国家级研学营地,将武当山打造成首都和湖北青少年研学基地,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常态化开展研学活动;积极发展入境研学旅游。
培育“数字+”新业态。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团队合作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测绘,打造数字核心资产。利用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科技赋能,实施“九宫八观”活化工程,打造《入境武当》行浸剧场体验项目。推出武当数字规划馆,立体化全景展示八百里武当胜景。
培育“文创+”新业态。持续丰富“祈福文潮、太和之美、养生之道”系列文创产品,利用十堰市水、酒、茶、绿松石等特色资源,开发祈福康养文创产品,叫响“武当有礼”文创品牌。
烟雨环绕龙头香。 (邓丽芬 摄)
擦亮品牌,游客至上筑牢发展根基
旅游服务质量是衡量文旅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武当山特区坚持游客至上理念,持之以恒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升武当山旅游品牌形象。
建强用好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全面推行网上预约、实名制售票。2024年6月,武当山开通景区实名制线上预约购票及金顶景区线上分时预约,实现一码游武当,进一步提升了景区服务的便捷性,提升了游客舒适度、满意度。
加快推行泛景区“一票制2.0”,实行“门票交通+度假住宿+文化深度体验”等一价全包,实现从单一门票经济向多渠道、多层次的区域高品质消费转变。建立国际化标识导览系统,开发多语种智能导览和讲解系统,扩大“自助式”旅游供给。
围绕“祈福圣地·太极武当”旅游IP,结合徐霞客游武当、东西神道等精品旅游线路和“武当一梦”“太极之夜”等文旅新业态,通过党媒树品牌、新媒做爆款、自媒建矩阵,全方位、系统化、立体式开展宣传推介。
武当太极大会成湖北旅游亮丽名片。
聚焦聚力办好世界武当太极大会,按照全媒发布、全网推广、全民关注的目标,锚定大台大媒大V,完善宣推矩阵,加强旅游产品推介,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聚焦节会、聚焦线路、聚焦市场、聚焦影视进行宣推,力争实现武当山全网总触达量38亿次。
同时,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和安全隐患整治等专项行动,大力推行旅游市场“红黑榜”制度,建立商家诚信档案。坚持破立并举,积极推进旅游接待服务革新,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探索文化赋能,让广大游客吃武当菜、喝武当茶、用武当产品、品武当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地域品牌。
武当山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发展路线图
主要预期目标
2025年,力争特区旅游人次突破1400万。
2026年,力争特区旅游人次突破1800万。
顶层规划体系化
完成《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武当山世界级旅游景区规划》《平安武当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规划编制,实现“世界级景区+大旅游目的地”双轮驱动。
产品供给多元化
丰富五大核心产品:构建武术研修、医药康养、古建研学、数字沉浸、生态度假;
打造三大文旅项目:“武当一梦”演艺、“九宫八观”VR体验、“太极之夜”光影秀。
消费场景全时化
构建“白+黑”体验闭环:日间运营8条主题游线,夜间打造大岳武当城、玉虚街、“太极之夜”等3大消费集聚区,开展武当山国际旅游合作大会、武当太极大会、环武当山自行车拉力赛、DOU游武当等20项活动。
品牌营销全球化
构建“海陆空”传播矩阵:大力开发高铁沿线客源市场;持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大力拓展国际客源市场;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推广“神武峡”湖北黄金旅游线。
服务保障标杆化
创建“三化”服务体系:智慧化方面实现全流程线上服务,国际化方面配备多语种导览系统,法治化方面建立“红黑榜”制度,加强联动快速响应。
撰文:明涛 冯开春
图片:武当山特区党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