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央企资本是什么?
是大别山的新“风光”!是奔涌长江的“黄金水道”!更是“全链共生”的产业新基因!
大别山南麓,智能掘进机刀盘轰鸣,抽水蓄能电站“锁”住清风;长江北岸,燕矶长江大桥猫道施工如履云端,“空中走廊”打通开放新局;武穴深水港,万吨货轮汽笛长鸣,鄂豫皖货物通江达海;中化学新祥云产业园,一粒粒磷矿石正从化肥级跃升为电子级……
25家央企、67个项目、1641亿元资本。中电建集团、中能建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国电投集团、中化工集团、中广核集团……当央企与革命老区深度“握手”,当国家战略、央企优势与地方禀赋深度融合,央地合作的“金钥匙”,正在打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从“山窝窝”到“聚宝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老区破解“富饶的贫困”,GDP突破3200亿元。
绿电赋能——
打造大别山“风光”新名片
央企合作项目中,新能源项目占比51.5%,装机规模891万千瓦,全省第一。
央企的新能源绿电项目为何青睐黄冈?
“黄冈地处大别山南麓,拥有独特的风、光、山、水等自然资源,这座资源富矿是发展风电、光伏和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的先决条件。”市国资委副主任李武一语道破,央企携手,让这些好“风光”成为大别山的新名片。
仲夏时节,海拔千米的罗田县九资河镇机声隆隆。罗田平坦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变速机组正向岩层深处掘进。“电站核心地下厂房长186米、高61米,相当于15层商场,我们运用北斗定位、数字孪生技术,创新施工工艺,极大缩短了工期。”中国水电十四局施工经理周正强指向隧道深处。按照这个进度,第一台机组可以在2027年初建成、并网发电。“到时候仅一台机组运行1小时的发电量就可供4万户居民使用一天。”
平坦原抽水蓄能电站是省“十四五”重大能源项目,由中国三峡集团子公司湖北能源集团投资94.08亿元建设,中国水电十四局施工,也是黄冈央地合作"能源革命"的开路先锋。电站装机140万千瓦,年发电14.7亿千瓦时,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纳税超2亿元。
近年来,在“双碳”风潮下,抽水蓄能迎来“风口”。国家能源局制订的《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三五”翻一番,到2030年较“十四五”再翻一番。
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黄冈携手央企,全市共有8个项目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装机总规模620.3万千瓦。眼下,罗田平坦原、黄梅紫云山、团风魏家冲3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如火如荼,我市抽水蓄能在建项目个数、规模分别占全省30%、29.5%,居全省第一,建成投运可再增加309.8万千瓦的装机规模。
此外,依托红安、麻城岗地以及黄梅、龙感湖湖区风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集中式风力发电,引进国家电投黄梅太白湖风电、大唐龙感湖风电、华润电力红安天明风电等项目。截至目前,我市风电装机规模达102万千瓦。
除了追风,区域日照优势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也让央地携手加快逐日的步伐。中国电力和麻城能投公司共同投资71.6亿元,建设多能互补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光伏板上发电、板下发展特色农业。中国华电湖北公司推进的武穴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总投资87亿元,成为省“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示范项目。还先后引进黄州陈策楼90MW农光互补、拓绿新能源浠水县一期300MW农(渔)光互补、中电建浠水160MW渔光互补、英山杨柳湾镇100MW农光互补等光伏项目。
交通绿电更是蓄势待发。去年,我市争取浠水县纳入国家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推动国电投上海启源芯重卡换电项目实施,在G220、S401、S409、S202等国省干线旁,布设新能源重卡充换电站10个。
2024年,全市已供应绿电97.2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00万吨。
枢纽破局——
激活“黄金区位”新势能
湖北“新春第一会”明确将“枢纽提能”列为七大战略之一,提出“整体提升支点开放辐射力”。黄冈“新春第一会”对“在支点建设中勇挑重担”进行全面部署。
黄冈地处武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原城市群交汇点,坐拥长江黄金水道213公里岸线,是中部承东启西的“黄金节点”。
5月26日,随着最后一根索股精准牵引到位,由中铁大桥局与中交二航局联合承建的燕矶长江大桥主缆架设全面完成。“全桥四条主缆所有钢丝长33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8圈,重6.5万吨,相当于在两塔之间吊起约7座埃菲尔铁塔,四根主缆总拉力28万吨,可轻松拉起6艘中型航母,是世界上主缆最长、最重,拉力最大的悬索桥。”中交二航局燕矶长江大桥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罗航脸上写满自豪。
建设中,央企建设团队首创“不同垂度四主缆双层悬索桥”结构,攻克“大跨矮塔”世界难题。作为串接鄂州和黄冈沿江发展轴,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花湖机场的重大交通项目,大桥建成后,黄冈主城至花湖机场仅需15分钟,打通黄冈跨境物流新通道。
依托花湖机场“空中门户”,黄冈临空经济区的黄冈城市货站,越来越多的大别山特色农产品从这里“打飞的”卖往海外:英山云雾茶直飞越南,罗田茯苓48小时抵韩……“2024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累计为花湖机场国际航线集货约3500吨,出口货物货值约1.3亿美元。”货站运营负责人吴明非说道。
“空中走廊”打通开放新局,“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
武穴作为长江中游水港枢纽的重要节点,以铁水联运为突破口,加速推进武穴港从“入楚第一港”向“大别山出海口”转型,打造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
由中铁十一局、铁四院联合体承建的武穴港区多式联运工程,是全国首个“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铁水联运项目,实现京九铁路与长江水道的“硬联通”。新建的6个5000吨级泊位和18.37公里疏港铁路专用线,使万吨级船舶可常年直达,货物经铁路直抵港口后“零换装”入江。
“我们的糯米粉经此转运,物流成本降20%!”河南黄国粮业负责人周子钞说。铁水联运不仅吸引豫东南地区每年千万吨货物经武穴中转,更通过“港口+腹地”联动,将开放触角延伸至大别山腹地及中原城市群。其“磁场效应”也吸引投资30亿元的船舶产业园、60亿元的G220过江通道、40亿元的铁水联运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在武穴纷纷落地。
一条条铁路、一个个码头、一座座桥梁……央地深度“握手”,“铁水公空”立体枢纽激活了“黄金区位”新势能。
站在蕲春石鼓冲绿色建材基地,长江黄金水道尽收眼底。这个总投资140亿元的项目,是中电建新材料板块在华中地区的重要布点。“黄冈是长江经济带与武汉都市圈的交汇点,在此布局,可辐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提升绿色建材全国供应链韧性。”中电建集团华中投资负责人说。
在央企的版图里,黄冈不仅是资源富集地,也是“链全球”的战略支点。
产业升级——
构建“全链共生”新业态
武穴市马口化工园内,面积4350亩的中化学新祥云新材料产业园工地上,一座崭新的化工企业正拔地而起。
这个总投资255亿元的项目,由中化学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与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兴建,是我市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祥云化工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项目包括磷化工、氟化工和煤化工三大板块,建成后将实现磷、氟、煤产品交叉耦合、循环利用、集群发展。目前,项目一期即将投产,当年可新增产值30亿元。2028年全面投产后,将带动祥云集团产值从百亿元跃升至300亿元。
“我们提供资源,央企带来技术,产品实现价值飞跃。”祥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华文说,255亿投资撬动的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价值链的重构,集团由农业化肥企业向现代化工企业蝶变,磷矿石从“论吨卖”变为“论克售”。
在工地一侧,双方共建的磷氟精细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化学五环创新孵化中心已完工,计划孵化配套项目10个,带动上下游产值超百亿元,构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黄冈医药化工产业集群。
同样是在马口化工园,本土砂石企业民本集团与中能建联合成立“中能建民本农业新材料与零碳建材联合创新研究院”,采用“政府+央企院所+民企”合作模式,进行工农固废再生土壤的创新技术研究,由此,民本集团衍生出“湖北民本农业有限公司”,实现跨界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则成立专班提供全周期要素保障。“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政府的助力,三者碰撞产生了惊人的能量。”服务专班负责人这样总结。
央地合作链动黄冈,“全链共生”的新业态加快形成。
中船重工712所与黄冈的合作,宛如一颗技术火种,点燃了产业升级的引擎。712所将其先进的舰船电力推进技术引入,与合创重工携手研发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实现船舶环保和新能源利用的重大突破。该所的技术转化亦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在黄冈播撒,船舶配套企业纷纷集聚,一条从燃料电池到整船制造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招商局集团通过“前港—中区—后城”模式,在蕲春建设蕲春港长江码头,打造蕲春大健康产业园区和健康产业新城,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推动蕲春产业转型升级。
中铁武汉铁路局和麻城共建的国内首条专业石材运输专线,不仅每年企业节省25亿元运费,更打通了麻城石材产业升级的“任督二脉”,形成“矿山开采—铁路运输—港口中转—全球销售”的全链条体系。
钱江水利与市自来水公司,以“资产回购+合资运营”模式成立黄冈钱江水务公司,破解“水困局”。钱江水利注资10亿元,盘活市自来水公司老旧管网资产,同时引入智慧水务系统,推动黄冈从“基础供水”向“全链智慧服务”跃升。
中铁建携手黄冈,采用“EPC+0”模式建设黄冈第二中学,合作期限20年,其中建设期2年,运营期18年,大大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效率。
……
大别山的清风拂过黄金水道,这片红色热土用实践作答:老区振兴的密码,在于以技术革命突破资源边界,用枢纽经济重构时空坐标,借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这曲央地共奏的“大别山壮歌”,正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老区智慧。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熊庆萍 通讯员 崔显峰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