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导航+显微镜下精雕细琢 十堰人医颅脑“禁区”成功拆“弹”

时间:2025-07-11 10:18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仁医)60岁的刘大爷因反复头痛13年,来到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医。入院前一周患者针扎样头痛发作频率及程度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睡眠及生活,并且右侧肢体肌力显著下降,原本能下地正常干点农活,短短一周内就无法站立,连拿筷子吃饭也成了难题。在当地医院颅脑CT提示右侧基底节及额叶巨大占位性病变,并且刘大爷患高血压,舒张压大于110毫米汞柱,长期未规律监测控制血压,还有多种慢性疾病,诊疗风险极高。

IMG_3016

患者入院后神经外科团队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迅速完善关键检查:颅脑CT检查提示:左额叶见截面大小约5.5×4.7厘米类圆形团块状高密度影,其内可见钙化,周围低密度影,左侧侧脑室受压变窄。该颅内钙化性占位性病变非常罕见,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颅脑血管CTA检查提示:左额叶病灶边缘未见明显血流灌注,病灶中心血流灌注减低。结合颅脑MRI平扫+增强+DWI+SWI检查结果,经影像科专家敖峰主任会诊考虑诊断为左侧额叶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伴机化、钙化。

IMG_3017

6月26日,在充分准备和家属充分沟通后,治疗团队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戴永建主任医师团队,在机器人引导下精准进行手术区域划线,规划手术切口,在高精度神经导航系统及电生理监测系统实时引导下,显微镜下为刘大爷实施“颅内病灶切除术”。凭借丰富经验和娴熟技艺,手术团队精准发现深藏于重要功能区的复杂病灶,轻柔且精细地全切了病变组织,最大程度保护了周围正常脑组织,规避了神经功能进一步损伤的风险,严密止血,手术全程仅仅出血100毫升。IMG_3014

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医护团队24小时严密监护。康复之路并非坦途,刘大爷术后多次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右侧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科室主任带领手术医生、管床医生、重症医师、护理团队查房,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综合分析认为头痛、呕吐原因,给予止痛、止呕、护胃、营养支持、安抚患者情绪、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调整镇痛方案,优化血压控制策略,并细致排查其他潜在诱因,确保处置精准有效。同时术后为患者制定早期康复方案, 医护团队紧密配合,并动态调整诊疗护理措施。

IMG_3015

在神经外科医护团队精细化治疗、对并发症敏锐观察与及时处理,以及温暖入微的全程守护下,刘大爷成功度过了围手术期的关键挑战,恢复远超预期。不仅症状有效控制,困扰患者的术后头痛得到有效缓解;功能显著改善,入院时无力的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接近正常(5-级),术前头痛明显缓解;患者状态全面向好,神志清楚,言语流畅,食欲睡眠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头部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刘大爷已于日前康复出院。

面对高龄、超高位高血压、严重全身动脉硬化、多脏器基础疾病、颅内复杂病变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多重挑战,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凭借前沿技术装备支撑、围手术期精准化管理与敏锐的并发症处置能力、医护团队高度的责任心、专业判断力与奉献精神,最终化险为夷,帮助患者重获健康,用“专业、仁爱、担当、敏锐”为复杂危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托起生命希望。

  【疾病科普】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伴机化、钙化——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颅内病变

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伴机化、钙化是一种少见的颅内出血性疾病,占脑内血肿的不足1%。其特点是血肿在数周至数月内缓慢扩大,周围形成纤维性包膜(机化),并伴随钙盐沉积(钙化)。病因可能与隐匿性血管畸形、凝血异常或既往轻微外伤有关,部分病例原因不明。

由于血肿的慢性扩张和占位效应,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或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因症状隐匿而延误诊治,导致不可逆的脑组织受压、脑疝甚至死亡。钙化灶可能进一步压迫周围血管或神经,增加治疗难度。

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需完整切除血肿及包膜以防止复发,术中需注意保护周围功能区。体定向穿刺引流适用于高龄或基础疾病多的患者,但复发风险较高。药物辅助主要是用抗癫痫药控制癫痫,甘露醇缓解颅内高压,但无法根治。

早期手术者预后较好,神经功能多可部分或完全恢复;若延误治疗,可能遗留永久性残疾。术后需长期随访MRI,监测复发迹象(复发率约5-10%)。

该病虽罕见,但危害显著,及时诊断和手术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尤其对不明原因的慢性头痛或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应考虑此病可能。


编辑:林静娴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