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月以来,全市共接到摘马蜂窝类警情215起 高“蜂”期,市民如何避“蜂”芒
入夏以来,气温持续攀升,马蜂活动也日益频繁。记者7月10日从市消防救援支队获悉,6月以来,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已累计处置摘除马蜂窝类警情215起。
医生对一名被马蜂蜇伤的男子进行检查。
马蜂扰民频发,消防员化身“捕蜂人”
“有马蜂蜇人了。”6月3日10时许,市消防部门接到广东路一小区居民反映,有马蜂在小区筑巢,还有居民被蜇伤。
消防救援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发现一名女士右耳附近被马蜂蜇伤,出现红肿,社区工作人员正利用杀虫剂对马蜂进行喷杀,但效果并不明显。
经勘查,一个蜂巢隐蔽地筑于居民通道旁的管道缝隙内,因空间狭小,非常不易清理。消防员果断采用火攻法,成功清除这一“定时炸弹”。
“我们这里的马蜂又回来筑巢了,请你们再来看看。”6月30日,东岳消防救援大队第三次接到车城西路一小区居民的求助电话。
此前在6月16日、23日,消防员曾两次对该蜂巢进行清理,奈何马蜂太过“顽强”,消防员前脚刚把蜂巢端掉,后脚马蜂又回来筑巢。
这一次,消防员调整策略,在马蜂窝周围撒上辣椒面并滴入风油精,利用刺激性气味驱赶马蜂。后经物业反馈,马蜂已停止筑巢。
东岳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卢勇介绍,6月以来,他们几乎每天都接到清理马蜂的求助,最多一天清理9个蜂巢。
已有近20人被蜇伤住院
民间有句俗话叫“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黄鳝惹不得”,可以看出7月的马蜂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记者从我市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已有近20人被马蜂蜇伤而入院治疗。
7月7日,40岁的梁先生在家中后院整理杂物。他并不知道,这里因长期未清理,早已成了马蜂的安身之所。正当他俯身搬物品时,一群马蜂突然从杂物堆中冲出。“四五只马蜂围着我攻击,手臂和头部立刻感到尖锐刺痛。”梁先生曾经被土蜂蜇伤过,知道这家伙厉害,察觉到伤口处又麻又肿,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让家人将其送往市人民医院。
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虎年介绍,梁先生头部、右臂及右手等多处被蜇伤,经过3天住院治疗,其局部肿胀逐渐消退,刺痛感明显减轻,症状逐渐缓解。
6月至9月是蜂类筑巢高峰期
马蜂又称胡蜂或黄蜂,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昆虫,体大身长,毒性也大,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此外,马蜂在寻食过程中异常敏感,攻击性也会变强。每年6月到9月是马蜂活动的高峰期,有时候它们安家的地点离人类活动区过近,人们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极易被蜇伤。
那么如何避免被马蜂蜇伤呢?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副科长段敬均介绍,居民楼阳台能躲避风雨,是马蜂青睐的筑巢地,应勤打扫,保持干净。在家里空旷通风的地方,尽量不要摆放开盖的食物或者甜品,避免吸引马蜂。
此外,马蜂还有一个习性,对酸、甜、奶腥及腐臭动物尸体等气味特别敏感。应尽可能地做好家庭卫生,每天及时把垃圾厨余处理,这样就不会吸引马蜂到家里。
段敬均介绍,马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其攻击路过的动物或人,是因为太接近它的巢穴所致。一般马蜂群有工蜂警戒,当有人进入警戒范围后,有些动作和气味会招致工蜂的注意,工蜂就会视为敌意威胁,继而向蜂群发出聚集信号,攻击人类。
段敬均提醒,若在户外遇见马蜂窝时,请绕道而行。如果不小心惊扰到它,立即就近找一个隐蔽位置,脱下外套,用衣服遮盖住身体的裸露部位,保护好头和颈部。如果有马蜂停落在头上、肩上,不要拍打,轻轻抖落即可。待成功脱身之后,迅速前往医院检查,或拨打消防救援电话,请求专业人士处理马蜂窝。
在户外活动也好,户外劳作也好,最好穿上长的衣裤,戴上帽子,也可以戴上围脖或者围巾之类的东西,喷一点花露水或者驱蚊剂之类的药物,会大大减少被蜇的风险。
被马蜂蜇伤可用酸性溶液清洗
我国蜂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毒蜂包括马蜂、牛角蜂等,以马蜂为例,人被蜇后皮肤会立刻红肿、疼痛,全身症状有头晕、呕吐、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严重者甚至会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那么被毒蜂蜇了怎么办?
李虎年介绍,马蜂毒针和蜜蜂毒针在结构上截然不同,马蜂蜇人后一般不会将毒刺留在被蜇者皮肤上,但也有可能发生毒针折断在被蜇者皮肤里的情况。因此,被马蜂蜇后要检查被蜇处是否有折断的毒针,若有尾刺遗留,立即下垂并绷紧局部皮肤,用随身携带的卡片如身份证、银行卡等,顺着皮肤纹路快速刮下尾刺。
另外,可用食醋等弱酸性溶液反复清洗被蜇处,最后再涂抹能解毒的药物或中草药来消肿止痛。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蜜蜂蜇伤,蜜蜂的蜂毒是酸性的,需要用碱性的肥皂液进行冲洗。若蜇伤严重或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前往医院就医。
(十堰晚报 文、图/记者 徐国文 实习生 杨慧茹)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