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木兰草原景区大门一侧,一排挂着各色店招的民宿、饭庄、小超市前,背包客进进出出,店主们迎来送往。
穿过一块“木兰新村”巨大牌匾,进入一个小院,一栋栋小楼整齐划一,绿化带里花草萋萋。
这里是聂家岗,大别山脚下一个百余户人家的小村湾。
曾经的聂家岗,是一个难长庄稼的“穷湾子”;如今的聂家岗,成了户年均收入超过30万元的富裕村湾。
紧挨着木兰草原大门的聂家岗,如今户年均收入超过30万元,是黄陂最富裕的村湾之一。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村民彭三先是聂家岗第一个开门做生意的。
嫁到聂家岗“受了几十年穷”的彭三先从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在晚年开办一家“生意不错”的土菜馆。
彭三先在向游客介绍菜品。
彭三先说,2012年之前,她一家五口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穷”字,“缺水,丘陵地,什么都种,什么都收不多”。
2004年,早年出外做建筑的湾里人吴建顺回乡投资建起木兰草原景区。彭三先的印象里,那时村里来了很多城里人,“一天来湾里的人比过去一年还要多”。
因景区规模扩大,2011年,聂家岗迁至景区大门一侧。
那一年,彭三先家的土坯平房换成了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楼房。一年后,这位做得一手好菜的农妇,用自家房子开起了菜馆,离景区大门仅百余米。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致富,开先河的彭三先让村民们坐不住了,她的左邻右舍也纷纷开起餐馆、民宿、小超市……
每逢节假日,村里的炉灶噼啪作响、土菜飘香。
聂昌盛在自家的“一号小院”民宿接待游客。
在聂家岗,56岁的聂昌盛以“有生意头脑”著称:景区建成前,他以卖菜谋生;景区开办后,他在景区里承包滑草、滑索等旅游项目,一年收入几十万元。
眼见景区旅游越来越火,乔迁草原新村后,聂昌盛又投资200多万元把自家小楼改造成“1号小院”精品民宿。逢年过节,10间客房供不应求。
能创业的支持创业,不能创业的帮助就业。王家河街道张家榨村党支部书记涂永炼说,“对于村里的困难户,村‘两委’会尽量联系景区为他们安排工作,能做保安就做保安,能做保洁做保洁,一个都不落下。”
经村委会牵线,村民蔡桂莲在景区游客中心找到了工作,现在成了服务领班。
开民宿、做餐饮、承包游乐项目、在景区打工……每户聂家岗村民至少有三种以上收入来源,户均年收入达到30万元。
年轻人回归“唤醒”小村湾
2014年,聂权被父亲吴建顺“逼”着从国外回到聂家岗。
聂权说,在澳大利亚完成学业后,他本没打算回来,因为家里不再给他提供生活费,他“迫于无奈”。
从父亲手中接过木兰草原的“指挥棒”那年,聂权26岁,成为第一个回到聂家岗的年轻人。
“草原新村”内一栋栋小楼整齐划一。
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取代家族式管理;邀请国内先进团队把木兰传说改造为沉浸式大型实景演出;投资上千万改造游客中心和酒店……聂权“几板斧砍下来”,景区年轻游客增长近30%,外地游客增长20%。
那一年,黄陂区的助力又为景区添了一把火:将木兰草原、木兰天池、木兰山和木兰云雾山四家4A级景区联合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8年,木兰草原游客量超百万人次,年营收首次破亿元。
游客量多起来,回聂家岗的年轻人也多起来。
2016年,在城里开公交的聂雄回村做起了游客生意。这个1990年出生的小伙与一群年轻人结伴去湖南、淄博等地学做烧烤,又把武汉本地的知名烧烤店尝了个遍,先后在木兰草原承包BBQ烧烤区、开网红淄博烧烤店。去年,他又在景区内外连开出三家“生意不错”的连锁热干面店。
“95后”创业者张远启,是远启农家菜的老板兼主厨。2016年,20岁出头的张远启从城里回乡,学着村里年轻人的样子开起了餐馆,“旺季月收入能做到七八万元”。
过去只有几十位老人留守的聂家岗,如今户籍人口增加到180人,另有300多外来人口在此务工、经营。
年轻人的回流,为聂家岗注入了新活力。
新农村里的精神家园
聂昌盛喜欢坐在“1号小院”民宿前,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谈论自家的一双儿女。
“女儿自立门户做生意,儿子毕业后在外学技术。”言谈之间,透着自豪。
守着家门口的这只文旅“金饭碗”,但聂家岗人眼里不只有这个“碗”。
聂昌盛投资200多万元,把自家小楼装修成“一号小院”民宿。
聂昌盛说,今年五一假期之后,他的儿子聂文政到一家电器公司上班了,“家里的民宿的确需要人手打理,但年轻人更需要的是学技术,他们以后的路,还得靠他们自己去闯!”
2001年出生的涂辉,大学毕业后在汉口参加了工作。木兰草原景区熙攘的人流令他眼热,20岁那年,他在聂家岗开起“椿湫小屋”民宿。
4年来,他工作日和周末奔波往返于汉口和黄陂,“两边事业同时经营,人是辛苦一点,但人充实,也有收获。”涂辉说。
走进聂家岗,不闻麻将声。一家家店铺里,年长者守在店里招揽顾客,年轻人则聚在一起琢磨生意经。
涂永炼说,村里还会不定期召集村民开“板凳会”,街道、村委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着解决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等经营上的问题。
走进木兰新村,花坛里只见花草,不见蔬菜。
涂永炼说,几年前,这些花坛曾是村民们的菜园,不仅影响了村湾环境,也给游客带来不好的体验。村委会征集民意后,在距离聂家岗不远的地方专门开辟菜地,满足各家需求。
聂家岗,鬼地方,旱包子,不收粮,乱石杂草一片荒——这句几代聂家岗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早已消散在热闹的人海。
如今的聂家岗,是彭三先灶台前忙碌的笑脸,是“椿湫小屋”窗棂透出的温暖灯光,是聂昌盛望着儿子返城背影时眼中的那份欣慰……
(长江日报记者蒋立青 李婷 秦璟 摄影记者 史伟)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