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刘胜、通讯员万亮、唐玥)曾经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未来可能变成农田、果园、景区甚至新能源基地!近日,我省创新出台《关于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用九条”硬招”让秃山不仅重披绿装,还要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在新政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给废弃矿山开出复活良方:适合种地的,通过挖深垫浅整理成农田,发展特色种植,比如恩施的富硒茶园、十堰的香菇基地;靠近景区的,可打造矿山公园,襄阳岘山矿区通过“崖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将废弃采石场改造为生态文旅景区;地形特殊的,开发攀岩、潜水等极限运动,荆门马家寨矿区将废弃矿坑改造成越野赛道,已承办多期汽摩越野赛事,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已举办多场山地自行车赛。甚至还能建养老院、搞光伏发电,连墓地用地难问题也被纳入考虑——城郊废弃矿场可改造为生态公墓。通过矿山生态修复的建设用地区块,优先用于产业融合发展,引导绿色智能产业园、高端度假区、会议中心、物流仓储基地、商业综合体等入驻。
矿山修复后,老百姓也能得实惠。襄阳尧治河某矿区,利用废弃矿洞,建成食用菌农场、白酒洞藏基地,年收入4000万元;京山某矿区复垦后,村民王大叔承包50亩地种油茶,年收入翻两番;随州某矿山景区开发后,周边村民当上导游、保安,月薪3000多元;武汉江夏的灵山生态公园,原为废弃矿山,现成市民郊游好去处……
矿山修复的资金有保障。政府鼓励企业、村集体共同参与,推出政策大礼包:谁修复谁受益,企业若参与修复,可优先获得土地使用权。财政给补贴,示范项目最高可获省级千万级资金支持。用地有优惠,修复后转为耕地的,可纳入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构建资源股(当地政府、村集体) 资金股(社会资本) 技术股(第三方服务企业)等多方合作模式。
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透露,今年将启动矿山修复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收集、推广、试点,以”矿山修复现代农业””矿山修复新能源”“矿山修复 文旅”为重点,深入探索实践,将生态包袱变成发展资源,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赢。
编辑: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