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君龙 通讯员 方金柱)夏季气温高,蚊虫活跃,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基孔肯雅热怎么防?怎么治?今天推出《医防融合话健康》第16期:基孔肯雅热不可怕,科学预防很关键。由十堰市西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谢永发讲解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治知识。
基孔肯雅热要与普通感冒区分
谢永发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潜伏期通常为1至12天,多为3至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发热一般会持续1到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到5天。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
谢永发指出,多数患者症状较轻,通过科学护理可自愈,但极少数可能出现出血、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他特别提醒:“若近期有东南亚、非洲等热带地区旅行史,归国后12天内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切勿简单当成‘感冒’,应第一时间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经历。”
四道防线可阻断传播
谢永发表示,面对蚊媒传染病的威胁,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一是做好环境治理,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蚊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物品或场所,如瓶罐、阳台花盆、下水道、杂物堆等,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
二是做好个人防护。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
三是做好旅行防护。关注流行区疫情,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四是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不幸中招怎么办?
谢永发提醒,万一不慎感染了基孔肯雅热,正确的护理方式对于病情恢复至关重要。
一是做好体温管理。体温超过39°C时均需积极降温,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若持续发热或疼痛,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退烧药与感冒药混用。
二是及时补充液体,积极预防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水,少量多次饮用,每日摄入量不少于2000毫升。呕吐严重者需静脉补液。
三是做好隔离与防护。发病后5天内是病毒传染期,需做好防蚊措施,严格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再次叮咬后传播给他人。
四是重点观察。特殊人群如有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等加强防护。
谢永发强调,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公众需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通过环境治理与个人防护结合,有效降低感染概率。
编辑:林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