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收藏:清代大瓷盘 匠心独运的传世之美

时间:2025-08-12 09:08 来源:十堰晚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754877449887

曾照国介绍他收藏的各种大瓷盘。

瓷器收藏中,体量与保存难度往往成正比,大瓷盘便是典型代表。尽管色彩艳丽、工艺精湛,但其存世量稀少、收藏不易。在十堰,收藏爱好者曾照国对清代大瓷盘情有独钟,历经数十年,他集齐了清代各个时期的大瓷盘,让这些承载历史与艺术的珍品得以展现独特魅力。

“大块头”瓷盘

存世稀少的收藏珍品

走进曾照国的收藏间,宛如步入小型博物馆:四周橱柜中,大小不一的瓶罐、玉器、石器、木器琳琅满目。“我的藏品门类较杂,仅瓷器就有近千件。”曾照国介绍,他从30年前涉足收藏,为搜罗宝贝几乎走遍十堰各个乡村。

橱柜最底层,一长串瓷盘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盘子色彩斑斓,涵盖粉彩、青花等品类;盘面图案丰富多样,有各色花卉、神态各异的龙纹及人物故事。尤为特别的是,它们体量硕大,直径与脸盆相当。

“这些都是直径超28厘米的大瓷盘。”曾照国说,瓷盘在收藏界相对冷门,但大瓷盘因“块头”特殊,反而备受藏家青睐,“瓷盘由泥坯拉制而成,直径越大,拉坯、烧制环节越易出问题,成品率极低,完整留存至今的更是罕见。”

多年前,他在竹山一农户家发现大瓷盘,其精美图案让他一见钟情。“普通瓷盘可作餐具,大瓷盘则多为陈设品,摆放于显眼处彰显格调。”自此,曾照国专注于大瓷盘的研究与收集,“从十堰各乡镇搜罗一批,再加上国内博览会上淘来的,目前已有几十个。”

他收藏的大瓷盘多为清代制品,涵盖康熙年间的双犄牡丹盘、乾隆年间的豆青釉刻花盘、雍正年间的过墙龙盘及晚清黄地彩釉盘等。

1754877471282

牡丹花大瓷盘。

纹饰暗藏玄机

承载文化寓意的艺术密码

曾照国收藏的清代大瓷盘,均采用全手工拉坯、修坯,经高温烧制而成,工艺水准极高。而盘面纹饰更是精妙绝伦,暗藏深厚文化内涵。

清代大瓷盘装饰技法独特,常见青花、五彩等。其中青花盘以青花晕散下沉、釉色白中透青为特色;五彩盘则凭借色彩鲜艳、绘画精细闻名,采用釉上彩技术,涵盖红、黄、绿、紫、蓝等色,题材广泛,线条流畅,细节刻画入微。

牡丹是清代大瓷盘上的“常客”。康熙年间的双犄牡丹盘上,牡丹内心花瓣分向两侧呈双犄状——这种“双犄牡丹”纹饰盛行于康熙时期,乾隆后便不再采用,成为瓷器断代的重要标志。另有晚清黄地彩釉花篮盘,盘面中央花篮中绽放两朵牡丹;还有“凤穿牡丹”纹饰盘,牡丹与凤凰相映成趣,因“凤为鸟王、牡丹为花王”,寓意富贵吉祥,象征美好与幸福。

龙纹同样常见。一件青花盘上双龙飞舞,气势恢宏;另一件“过墙龙”盘则独具特色——龙纹不局限于盘内壁或外壁,而是延伸至其他区域,宛如“翻墙而过”,是清代民窑的特殊纹饰。

1754877495899

图案各异的大瓷盘。

跨越时空的见证

艺术与历史价值并存

记者看到,在一些大瓷盘上还绘制着我国的经典人物故事图案。比如,在一个大瓷盘的中间,两朵牡丹花争相盛开,旁边还有一只小鸟,这就是“花开富贵”纹饰,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代表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富有和高贵的向往。

还有一个大瓷盘,上面绘制着捕鱼的渔夫、砍柴的樵夫、耕田的农夫和读书的书生,这就是经典的“渔樵耕读”纹饰。这个典故中,每个人都有对应的原型:渔夫是东汉严子陵,才高八斗,但一生不愿为官,隐居于浙江,垂钓终老。樵夫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以上山砍柴为生,热爱读书。耕所指的是舜耕历山的典故,读所描述的是苏秦刺股埋头苦读的故事。

在这些清代大瓷盘中,最独特的是一个豆青釉的刻花大瓷盘。曾照国介绍,刻花是我国陶瓷传统的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纤等工具刻出装饰花纹。在我国,陶瓷刻花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萌芽,唐宋时已经成熟。其中,“半刀泥”法的刻花纹饰,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图案有凸起之感。其刀法灵动跳脱,奔放潇洒,轻快酣畅如行云流水,可谓鬼斧神工。

曾照国表示,清代大瓷盘兼具艺术、收藏与投资价值。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瓷业达巅峰,此时的大瓷盘用料上乘、做工精细、釉面润泽、绘画生动,价值尤高。加之年代久远的大瓷盘传世量极少,更显珍贵。

这些大瓷盘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其独特工艺、装饰艺术与文化寓意,使其成为收藏界追捧的瑰宝,也让后人得以透过釉色与纹饰,触摸清代社会的审美与文化脉络。(记者 罗毅 吕世银)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