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班族选择自带便当上班,中午只需放进微波炉叮一下就可以吃了,不仅吃得更放心,还比外卖到得快。
你的饭盒是什么材质?普通的塑料盘、塑料碗还是写着微波炉专用的塑料制品呢?“微波炉专用”真的能放心吗?真相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加热3分钟
释放几十亿塑料颗粒
2023年7月,《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发表的一篇相关研究表明,与冷藏或室温下使用相比,微波加热导致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释放到食品中的数量最高,每平方厘米容器中会释放出超过20亿个纳米塑料和400万个微塑料。
图源:相关研究截图
研究人员选取了由聚丙烯和聚乙烯组成的“食品级塑料容器”,将其置于微波炉中加热3分钟后,对容器内液体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微塑料(直径约为1微米)以及更小的纳米级塑料颗粒,据估计在1平方厘米塑料中就会释放出422万个微米塑料颗粒和21.1亿个纳米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将塑料容器用于液体,包括水、牛奶等的加热时,所产生的微米塑料颗粒数量最多;如果只是将其用于食品或饮料的冷藏存储,则其释放出来的微米塑料会少得多。
换句话说,如果大家日常在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最好不要用塑料容器,即使是“食品级塑料容器”也不行。
人体的多个器官
都检出了微塑料
塑料制品已经变成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然而,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也增加了微塑料进入身体的风险。
微塑料难以被人体代谢吸收,未能排出的部分会在体内累积,超过一定量则有可能造成器官和细胞不同程度受损。更让人震惊的是,科学家们在人体的多个器官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曾发布过一个数据——一个人仅通过喝水,每周就能摄入微塑料颗粒将近1800个!
而贝类等海鲜是第二大来源——每周摄入微塑料颗粒约182个。
(一个人每周潜在摄入微塑料的数量。依次为:喝水、贝类、啤酒和食盐)
更让人震惊的是,在人体多个器官里,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大脑
纳米塑料不光是“进入”大脑这么简单,它还可以与神经元中的蛋白纤维发生作用,可能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5]。
●胎盘
微塑料可能可以进入孕妇的胎盘。在最近的15年里,胎盘里微塑料颗粒的数量和大小都在显着增加。
●心脏
研究发现,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的心脏组织中存在微塑料。微塑料可以在心脏中蓄积并持续存在。
●血液
2022年的一项研究在人体的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这或许意味着微塑料已遍布人体的各个器官。
●肠胃
人体粪便中已经能够检测到9种微塑料。而肠道疾病患者的粪便中的微塑料颗粒是健康人的1.5倍。
●肺脏
据估算,一个儿童每年吸入的微塑料颗粒可达3.5万至4.5万个。
为了减少我们个人微塑料进入体内的风险,生活中,这几件事要少做!
01
尽量少用
微波炉加热塑料器皿
虽然很多号称“食品级”的塑料器皿,但在微波炉的加热条件下依然会释放塑料颗粒。
02
尽量少用
塑料制品来盛放食物
上述研究中也指出,相对微波炉加热塑料器皿来说,用塑料器皿盛放食物或冷藏食物塑料颗粒释放要少很多,但也还存在释放的情况。
03
尽量少用
一次性餐具
包括一次性塑料杯、塑料水杯、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及打包盒等。
外出就餐或点外卖等尽量少用一次性餐具、打包盒,避免加热的食物和塑料制品接触。
04
塑料制品
用完不要乱扔
塑料瓶、塑料袋,别乱扔,垃圾分类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微塑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提醒
一定要购买质量合格的餐盒
在选购和使用塑料餐盒时,除了要注意餐盒因卫生状况不良,受到微生物污染,以及餐盒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从而影响食品安全外,还需关注以下问题↓↓
选购提示
1.看包装:在购买餐盒时,应选择包装完好的产品,注意生产日期及保质期,避免选择超过保质期限的产品,以防有细菌、霉菌。
2.看标识:应看清是否按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的要求标识产品名称,材质,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适用时)等内容。
3.看外观:应选购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的餐盒,尽量选择没有装饰图案的无色透明产品。
4.闻气味:可先闻一闻有没有异嗅、异味,正常的餐盒应是无臭无味的,使用有味道的餐盒盛装食物可能会影响食品安全,应避免购买和使用。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