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十堰|碧水丹心润北方——十堰筑牢国家战略水源地生态屏障

时间:2025-09-22 16:07 来源:冰城+客户端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丹江口水库上,晨曦微露,碧波万顷。鸥鹭翩跹,掠过如镜水面,与岸边忙碌的“守井人”共同绘就一幅人水和谐的动人画卷。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自2014年通水以来,一泓清水昼夜不息向北奔流,累计输水已超过73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地区1.14亿人。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肩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深融入这片土地,十堰人民将其转化为守护国家水安全的坚定行动。如今,十堰以73.86%的森林覆盖率、95.6%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以及100%的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绿色答卷。

0116368ea7f08e9448593eccfd1b5312b8

智治与共治:科技赋能下的全民守护

面对3524.8公里库岸线与2489条河流的艰巨管护任务,十堰以智慧创新破解保水难题。

走进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各项数据实时跃动。水质、管网、土壤等200多项指标在这里汇聚共享,2000公里给排水管网、30多万个涉水部件全部“上图”管理,3000余处视频及传感设备互联互通。卫星每3天对全域进行一次扫描,50余套归巢式无人机巡护库岸,地下管网机器人则如“肠道医生”般深入检测。

“就像给库区装上了‘生态CT’,再小的污染隐患也无所遁形。”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套“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通过模拟仿真算法构建起“发现—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涉水投诉下降65%,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

科技助力之外,人的力量同样关键。十堰全市86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了7677个志愿服务团队,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环保服务体系。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常年巡护库岸,成为“移动监测站”;凤凰山村支书杨献峰推行“文明积分制”,将15.3公里岸线分段到户;从钓鱼爱好者变身民间河长的孔宪涛,甚至自购无人机巡河……

十堰还创新区域协作机制,与北京共建“环保民间组织护水联盟”和“节水爱水护水志愿者联盟”,联动京津冀豫鄂15座城市开展青少年节水护水宣讲。

一场场志愿服务如星火燎原,点燃了全民保水护水的热情。320万十堰人争做“守井人”,汇聚成社会各界守护清流的磅礴力量。

013f8969f2f8035545e198362893e4e37d

系统与法治:多规合一的制度探索

保水护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堰以科学规划与法治手段筑牢制度根基,构建起“多规合一、法治保障、系统治理”的三维体系。

规划引领,让保护有章可循。十堰先后编制《十堰市战略规划》《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等,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每一个治理单元和具体项目。市委出台关于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实施意见,为保水护水提供清晰的战略指引。

法治,为清水永续北送护航。十堰颁布实施《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法规,将12月12日设立为“十堰生态文明日”,并将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系统治理成效显著。十堰跳出传统治水模式,基于生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推进水质稳定达标、库滨带治理等“十大攻坚”行动。全市已建成城镇污水管网2729公里、污水处理厂119座,中心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9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2.7%,成为湖北唯一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的地级市。

机制创新持续凝聚合力。十堰在全国首创河湖长、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五长联动”机制,建立鄂豫陕及汉中“三省五市”联防联控机制。每年筹集3300万元用于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真正实现“保护者得益、受益者补偿”。

茅塔河小流域的蜕变是系统治理的生动缩影。昔日的问题河道,如今水清岸绿,跻身全国幸福河湖,其治理经验获省委、省政府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剑河、浪河、金钱河、马兰河也相继入选全省美丽河湖。

转化与共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守护碧水的同时,十堰持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产业蓬勃发展。郧阳区杨溪铺镇的油橄榄种植基地满山翠绿,从荒山坡变成群众的“绿色银行”,带动5000多户农民增收,亩均年收入超5000元。竹山县突破“春季采茶、一季制茶”局限,发展大宗茶产业,使以往无人问津的“粗枝大叶”变成茶农增收的“金枝玉叶”,全年茶叶总产量300吨以上,带动增收约250万元。

碳汇交易开辟生态价值新路径。丹江口市炭沟河小流域通过生态修复、碳汇监测与闭环交易三大举措,累计开发18.66万吨碳汇资产,完成全省水土保持碳汇首单交易,成交额146万元,为南方石漠化地区提供了“生态修复—碳汇开发—价值转化”的可复制经验。今年8月,十堰市7条小流域生态产品实现规模化交易,总交易金额近2500万元,同步获得银行意向授信1亿元。

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十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助推上半年GDP增长7.4%。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0.7%,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产值分别增长36%、39%。武当云谷绿色数据中心被工信部评为绿色算力数据中心。

绿色金融为发展注入新动能。十堰推动银行机构与14家企业签署绿色信贷支持“两山”转化项目合作协议,签约金额221亿元。全市绿色贷款余额726.13亿元,同比增长28.42%,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7月,十堰市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以全国排名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该项目总投资16.62亿元,将对丹江口水库及七河流域共2750平方公里开展系统治理,按“一河一策”推进六大工程。

十堰的实践深刻证明: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经济体系,十堰实现了生态与生产、颜值与产值的良性循环。如今,丹江口水库Ⅰ类水质天数逐年增加,十堰先后荣获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称号,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6.2%,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十堰这座因车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正稳步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上,为国家战略水源地保护持续贡献着十堰智慧与十堰方案。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守井人”,每一个人都深知:守护好这一库清水,就是守护国家的生命线,守护子孙后代的未来。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