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胡剑芳
掌上咸宁报道
“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十一期间,咸安境内大街小巷、山川田野桂花尽数绽放,香气萦绕全城。各地游客循着花香而来,或驻足拍摄、或驻足赞叹,一幅“人在花中走,香随步履生”的赏桂图景,醉了数万游客心脾。
田间地头:打桂收桂忙,丰收喜洋洋
在“中国桂花之乡”核心区——咸安桂花镇,丰收的气息与桂花香交织。10月1日,央视一套《农耕探文明》栏目专程前来,记录当地村民打桂花的热闹场景。
“打桂花得用巧劲!”柏墩村民陈志千手持竹竿演示,“里面的花枝要从里往外斜挑,外围枝条得从外往里内扣,这样花才不会飞溅,能全落到棚里。”他笑着说,今年雨水充沛,桂花长势格外好,一棵百年古桂就能打下七八十斤花。
桂花镇S206省道旁的一公里街道上,更是一派繁忙景象。10多家收花商一字排开,满身沾着桂花粒的花农们排起长队,等着将新鲜桂花过秤变现。收花点里,有的老板现场用盐腌制桂花,有的直接烘干处理,还有的将桂花装车,送往红牛、金桂生物等企业。据了解,各收花点每天收花量达万斤左右。
“5元一斤,这袋卖了576元!”明星村村民何汉平老人,和儿子一起将刚过秤的桂花倒入花堆,语气里满是自豪,“今年桂花不仅饱满,颜色也好看,真是丰收了!”除了本地村民,马桥镇高赛村的李梦长、高桥镇的陈大姐等周边农户,也早早带着自家山上打的桂花赶来,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产业延伸:桂花“串起”产业链,生态经济双丰收
桂花丰收不仅让花农腰包鼓起来,更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在桂花镇明星村,“北大土鸡哥”张继良的600亩桂花林下养鸡基地,正迎来销售高峰期。
“这些土鸡除了吃虫子、玉米,地上掉落的桂花也是‘特色饲料’!”张继良介绍,鸡粪能当桂树肥料,桂花能当鸡的食物,形成了“桂养禽、禽肥桂”的生态循环。依托这一模式,他推出的桂花土鸡汤,因肉质鲜嫩、带着淡淡桂花香,成了市场“香饽饽”——不仅走进超市,线上销量也十分火爆。去年5月,央视《三餐四季》节目中,撒贝宁一句“桂花树下的鸡汤喝了不想走”的夸赞,更让这款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如今,咸安桂花已不再是单一的“观赏花”,而是形成了从初级加工到深度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华彬红牛集团定期收购鲜桂花,让桂香融入饮料;咸宁桂花走进星巴克全国7000家连锁店,成为奶茶中的热门配料;桂花蜜、桂花酱、桂花酒、桂花茶、桂花香薰等产品,更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据统计,咸安桂花相关产业年产值已达14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文化赋能:千年桂文化,焕发新活力
咸安种植桂花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拥有2500余株百年以上古桂,咸宁桂花不仅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桂花源古桂花树群落更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作为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桂花镇大屋雷村的“中秋祭月”活动,已传承300余年。每逢中秋月圆之夜,村民们会祭拜月神嫦娥,既祈祷桂花丰收,也祈愿万家团圆,让千年桂文化在仪式感中代代相传。
“我们要守好古桂树、做好文化IP,更要保障花农利益。”桂花镇镇长王辉表示,今年当地预计收购鲜桂花达百万斤。十一期间,镇干部轮流值班,一方面维护收花市场秩序、协调花价,另一方面做好游客服务,让大家在赏桂、品桂中,感受咸安的独特魅力。
如今的咸安,“种桂花、赏桂花、品桂花”已成为当地人独有的浪漫,更带动了刘家桥农家乐、山水别苑民宿等产业的火爆。这满城桂香,不仅奏响了“一脉温泉韵,满城桂花香”的幸福乐章,更成为咸安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