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世界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相关疾病,也就是说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经历着精神疾病的折磨。在我国,近年来,心理健康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全球近10亿人患有精神相关疾病
调查显示,在我国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酒精使用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
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医政司新设置了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处,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心理咨询门诊,扩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年—2027年为“精神卫生服务年”。目前全国有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约6000家,跟2010年相比,增加了205%。全国精神科执业注册医生5万多人,和十年前相比增加了144%。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1235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 王刚:北京在今年1月1日正式启动12356心理援助热线,截至9月15日,心理热线大概接了近9万通电话。
抑郁症有哪些表现?
在我国,抑郁障碍也就是俗称的抑郁症,是困扰居民的主要精神疾病之一。《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达10.6%。抑郁症有哪些表现?心情不好就是得了抑郁症吗?
当你情绪低落,对曾经感兴趣的爱好和娱乐活动丧失兴趣,体力和精力不足,回避社交,感到生活没有希望、早醒或嗜睡,这时候就是身体向你拉响了抑郁的“警报”。医生提醒,有这些表现不代表一定得了抑郁症,只是提醒你要关注自己的情绪了,这时候要到专业心理门诊进行检查,不要盲目相信网上的心理测评。
王刚:网上提供了很多自测工具,这些自测工具必须明确它不是诊断工具,它是筛查工具,就算自测的分比较高,超过了它规定的划界分,只能说明你存在患病的可能性,唯一能下诊断、能判断是否患病的还是医生。
有人觉得心情不好就是得了“抑郁症”、有人觉得抑郁症不是疾病,“想开点”就好了,没必要去医院。医生介绍,对于抑郁症,既不必太过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抑郁症就像心灵得了一场感冒,通过正确的情绪疏导和科学系统的治疗是完全可以康复的。
关于抑郁症的三大误区
你了解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水平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也了解得越来越多,但难免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抑郁症靠心理疏导就能好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赵敏:大家总觉得这些病人情绪自己是可以控制的,不觉得是一种疾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疾病,需要积极治疗。
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尤其是发展到了中度和重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误区二:服用药物会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
王刚:很多患者认为吃了药就会把脑子搞坏,或者依赖成瘾,导致患者不愿意吃药,或者勉强吃了就想尽快停掉,这都是不对的。其实精神类药物绝大多数没有依赖成瘾性,只有少数的一些药物有依赖成瘾性,但是在科学使用的时候依赖成瘾也不会发生。
医生介绍,大部分精神类药物没有成瘾性,有些合并治疗患者焦虑和失眠的处方药物,例如安定类药品,可能在长期服用情况下会存在一定依赖性,但这类药品往往只需要患者短期服用,因此不必过度担心。还有些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时,会出现胃肠道反应,这种情况是暂时的,坚持服药一周左右就会消失。
误区三:症状缓解了就可以减药停药
王刚:很多精神类药物,特别是长时间服用,高剂量服用,突然停药会出现撤药的反应,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逐渐减停。
医生介绍,之所以强调按时服药,是因为抑郁症有容易复发的特点,大部分复发的患者是因为过早停药造成的,在治疗过程中要听从医嘱,坚持服药,这样才能获得稳定的疗效。
(总台央视记者 杨阳 牟媞媞 王殿甲 曹筱征)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