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城融媒讯(记者:齐然然、卢一帆 摄影:董美丽)在襄城区的广袤的田野上,多台搭载北斗导航的大型拖拉机轰鸣作响,牵引着旋耕机、播种机在连片的田地里来回穿梭,好一副抢抓时令,加快秋播的忙碌场景。
近年来,襄城区积极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推进“小田并大田”,以国资主导、村企联动模式,让土地资源迸发最大活力,蹚出“碎地生金”的发展路子。

(资料图)
解开“小田枷锁” 聚土地合力
过去,因分散经营效益低下、农村“空心化”,不少耕地渐渐抛荒。田块零散、常规流转土地经营收益不稳定,导致经营纠纷、拖欠土地流转费等状况也时有发生。
病灶在哪,药方就开在哪。去年,襄城区构建“农户—村集体—国资平台公司”耕地逐级流转模式,让“零散田”的整合效应持续释放。
木桥村就是襄城区的第一个试点村。累计4个月,国资平台公司就完成了田块整治、地力提升、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生态防护等一系列工程,提升万亩耕地的管理效率。“小田并大田”后,木桥村8342块耕地整合为2122块,耕地面积由5038亩增加到5840亩。
田地集碎为整、集中成片,“小田”变大了;实施图码管控,平整田埂、垄沟、生产路等,土地变“多”了。截至目前,累计流转土地近2万亩,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造后新增耕地700余亩,如今“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统种一片田 延链提质效
无人机飞防、智慧灌溉、装有北斗导航的农机设备......“零散田”蜕变“聚宝盆”,不仅实现“统种同种”,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推动水稻、玉米等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稳住了粮食生产基本盘。
“今年,秋收碰上连绵阴雨天,粮食烘干仓储设备派上大用场。”国资平台下属襄阳绿谷公司副总经理王瑶向记者介绍,今年新上两台烘干仓,400吨湿稻谷、湿玉米直接住进“空调房”,机械化抢收、烘干和存储的全链条保障稳稳地守护了粮食安全。
眼下秋播正酣,王瑶又算起粮食“增收账”,“农户自个请人翻地到完成播种,每亩得花180元,现在小田变大了,机械化作业后一亩地费用可节省50元。”在耕作服务费上,仅木桥村一季就能节约17万元。
目前,国资平台注册了“襄水绿禾”商标,大米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秸秆、稻糠、麦麸等农副产品加工成饲料销售,每亩可额外获得200元收益。此外,菜籽油加工项目也在同步推进。

为进一步搭建“村级资源统筹库”,该区国资平台公司一方面精准摸排有劳动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且有就业意愿的村民,分类登记造册形成“人力资源储备库”;另一方面全面统计村内喷雾机、耕地机等各类农机农具,梳理归档建立“农资设备台账库”,盘活村级运营管理的“家底”。
碎地增收益 百姓尝甜头
建立国资整合耕地资源机制,所获收益反哺村民、村集体,村集体年均增收180万元,村民年户平均增收8000元……
70岁的田花枝也是田里的一把好手,过去守着的7亩耕地却被分成5块零散田块,机器进不去,收水稻全靠镰刀割。老伴去世后,耕地也渐渐被抛荒。“小田并大田”政策一出台,她就第一个签字赞成。
“每亩地500元租金与76元地力补贴就稳稳拿到手,省心又靠谱。”田花枝笑盈盈地分享,自打“小田并大田”后,每年还有分红拿,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原本打算“留块地给孩子”的杨家华也算过一笔账:一亩水稻,年景好时产量1000斤,卖粮收入扣除成本所剩无几,“还不如打零工三五天的收入”。
现在,懂农活、擅钻研的他,成了襄城绿谷公司的“金牌农耕手”。“农田里的机器,就没有我不会开的。”杨家华的语气带着庄稼人特有的爽朗与骄傲。系统化培训后,农忙时,他几乎天天泡在田里“满勤”上岗,机器赚得欢,每月也有八千元左右稳稳落入口袋。

村集体经济有了“进项”,村级“共享社”办得更红火了。在“幸福食堂”,10块钱能解决一日三餐;在“服务社”免费提供理发、裁缝、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
田畴披锦绣,沃野奏强音。襄城区“小田并大田”工作正继续向欧庙镇、卧龙镇等地有序铺开,田间地头穿梭的播种机正播下了丰收的种子,为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写下了“农”墨“种”彩的注脚。
编辑:李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