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多年来,十堰积极开展水源区全域生态修复,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常态化开展河湖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和水质安全屏障,着力打造多彩叠翠的美丽十堰。
植树造林 增绿添美
2月28日,2600余名十堰市直单位干部职工来到十堰市茅箭区玄岳大道与武当山机场连接线互通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大家分工协作,扶苗浇水、挥锹铲土,在约140亩的植树区域内栽下银杏树6800棵,用实际行动为城市增绿添美。
2024年,十堰林地面积达2922万亩,森林面积达2549万亩,居全省市州第一;森林覆盖率71.82%、森林蓄积量超过1亿立方米,居全省市州第二。2025年十堰计划完成营造林任务127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38万亩。同时,十堰积极推进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实施,全年计划完成65个示范片区建设任务。
做强“林”经济 打造“绿色聚宝盆”
十堰是林业资源大市,也是全国重点药材产区、道地中药材重要原产地之一。十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套种黄精、柴胡、天麻等,逐步形成以“林+茶”“林+药”及森林康养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
竹山县九华山林场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这里植被茂密,林地广袤,为使林地发挥最大效益,2024年,林场从神农架引进并试种了50亩淫羊藿和50亩黄精种苗,亩产值达6000余元,林场还专门成立了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带动当地老百姓参与种植。同时,九华山还是森林旅游康养胜地,在这里种植淫羊藿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景观效益。
在竹溪县汇湾镇船丰村拐枣林下套种茶叶基地,这里春夏两季可采茶制作绿茶和红茶,秋冬两季能采摘拐枣制酒。基地每年的茶叶产值在300万元左右,拐枣成熟后,他们用白兰地制作工艺制成拐枣酒,每年产值也可达到300万元左右。
近年来,十堰利用不同类型的林地资源,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重点发展林下产业,培育出神农蜂语公司、武当生物医药公司、太和梅花谷等多家以林下经济为主的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昔日“龙须沟”蝶变生态河
泗河是汉江的一级支流,从十堰城区穿城而过。河的两岸不仅有工厂企业,还分布着大量的居民社区,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是一条用于排污的河道。
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十堰作为中线核心水源地,开始大力整治包括泗河在内的河流污染问题。为了彻底清理泗河的污染源,十堰先后关停转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60多家,拒绝环保不达标项目160个。通过清水还河、混流水进微站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接入市政管网,让三股水流各行其道、各得其所,达标入河。
在加大泗河城区段治理的同时,十堰还对泗河流经的农村生活生产污染源展开个性化治理。在茅箭区康家村,建设完善的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够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达标排放。该村17户58人的生活污水经过过滤、沉淀,最后形成了清水,这些清水还能用来灌溉草坪。
十堰在城镇流域治理过程中,还实行管沟同改、水岸同治,先后建成1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和257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农村生活污水问题。
多项治理和保护举措的实施,让泗河水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数据显示,泗河水已经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今年,十堰将努力打造国家战略水源地、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湖北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李肖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