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用“漆”绘出的“星空”吗?
你相信一件漆器能抗住2400年的水土侵蚀
至今朱红不朽吗?
在湖北省博物馆
一件来自战国早期的《二十八宿图》衣箱
正静静诉说着古人用漆记录宇宙的智慧
而在湖北美术馆
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
大漆教研室教师
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 谭大利
则以大漆为媒
绘出他心中的浩瀚星云
2400年前,朱红漆中藏星宿
长江水滋养的荆楚大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创造了中国漆文化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湖北省博物馆展厅里,曾侯乙墓出土的漆衣箱静静陈列,2400年前的朱红漆绘依旧鲜丽如初,二十八宿图环绕着“斗” 字中心,它记录着先祖们对宇宙的观察与思考。
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王若琪告诉我们,在先秦时期,漆器的巅峰在于“天工”和“人意”的合一,漆液取自长江流域的漆树,经七道过滤方成“国漆”,髹涂三十层方显温润光泽。这件漆木衣箱扛住了 2400年水土侵蚀,它的“不朽配方”,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当代漆艺诞生的传承与创新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漆器保护与修复专家李澜现场科普,“从现在的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来看,我们古人在8000年前就开始使用并利用漆,我们通过修复师的手来修补历史的记忆,让他们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即使是今天,一件漆艺作品的诞生依旧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与繁琐的工艺。绘稿、选材、制胎、髹涂,每一道工序都需凝心静气,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一两年才能最终完成,漆艺制作的周期之长,工艺之繁杂,都超乎想象。
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大漆教研室教师,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谭大利展示当代漆艺的传承与创新,“在我国的大漆史上,有一个著名技艺叫‘百宝嵌’,把各种金银玉石等各种材料镶嵌在漆器上,我现在的作品把宝石进一步碎片化,做出了我个人的表达的图案,但无论是审美还是技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都有根基的。”
漆艺不朽,文明不息
长江水哺育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不断生长的文化基因。在湖北美术馆,谭大利的“尘光” 个展正在展出。直径两米的圆形漆盘上,金箔与螺钿交织成星云状纹路,亦如宇宙般深邃。
谭大利介绍“尘光”的创作背景,“‘尘光’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微观下的一个颗粒状的真实质感,就像在宇宙当中,你能够感觉到,但是看不见的发自内心的希望的光芒。”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认为,大漆由一种礼器现在已经走向了一种日常,在日常化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文明的源远流长,它一直没有断过,这也是我们长江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场跨越 2400年的“对话”
楚人以漆凝固“星空”时候
可曾想到
今天的艺术家们
也用大漆描绘着心中的宇宙万千
在博物馆里珍藏的漆器
在展厅里闪耀的当代漆作
在课堂上传承的漆艺技法
无一不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
如大江奔腾
生生不息
编辑:万林